第(3/3)页 不然,哪来的这么多银子,又是买良田又是盖房子的? 要知道,沈正凌从老沈家搬出来还没有半年,就不声不响的置办起,价值几百两银子的产业,这赚钱的速度,简直让人难以置信。 灵湖村一向人多地少,家里有十亩以上农田的人家就不多,有些更是几代人才攒下来几亩地…… 大部分家里,都是两三亩地、三五亩地勉强度日。 所以灵湖村一到农闲的时候,出去镇上打零工的村民就特别多,比附近村子出去的人都多。 因为不出去打零工,光靠田里那点出息,养不活一家人。 一亩上好的水田要二十两银子,哪怕年景好,也需要一家人攒上四五年才买得起。 而且就算攒足了银子,也不是说一定就能买到地。 村里人多地少,除了个别走投无路的特殊情况,没人会把家里的田拿出卖。 毕竟想卖出去是容易,到时候想要再买回来,可就难了。 所以,各种原因之下,村里人想要给家里置办一点田地,是真不容易。 结果现在看看人家沈正凌,几十亩上好的水田说买就买,都不带一点风声的,就跟买棵大白菜一样容易。 同样都是人,这差距咋这么大呢? 村民们沸腾了一会儿,那脑子转得快的,已经想到沈正凌这些田的来源,应该是村里之前佃给大家种的那几块地。 现在那些地卖出去,以后就是沈正凌家里的,村里再也做不了主,更没有地佃给本民种了。 所以,如果下半年想佃地回来种,还真得趁早报名登记。 有人立即喊道:“里正,你给我登记一个名字,我家里人多,我下半年要佃五亩地。” “还有我,还有我,我佃三亩地。” “算我一个,里正,你也给我登记一下。” 一片声音中,还有个妇人出声询问李福生:“里正,你能帮我登记个名字吗?我,我家里没男人,我佃一亩地就好……” 李福生忙道:“我只是帮着登记,具体把地佃给谁,最后由沈正凌自己说了算。” 第(3/3)页